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《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》中,報考研究生的首要動機為提高就業競爭力,占比為36%;而《2018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》顯示,考研動機為比較茫然、還沒有做好就業準備以及為就業“備胎”,分別達到30%、21%;《2016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》則顯示,暫時不想就業、逃避步入社會而選擇考研的人占13%。
當下,對于眾多準畢業生而言,“畢業即就業”的現象已經成為了“遙遠的回憶”,在這個“研研夏日”繼續深造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第一選擇。誠然,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和招生機構為選拔研究生而組織的專業考試,考研不僅要通過全國統一命題的初試,還要“過關斬將”“各顯神通”的通過招生單位自行命題的復試,其難度系數不言而喻。然而,“千軍萬馬過獨木橋”的招考難度并沒有影響“考研大軍”的日益壯大,有數據顯示:2019年大學在校畢業生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290萬,創歷史新高,而到2020年,考研人數預計將突破300萬;且通過梳理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現,“雙一流”高校本科畢業生的考研率更高,清華、北航等名校的考研率甚至接近80%。
那么,緣何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會成為考研的擁躉?甚至在“一朝鎩羽”后依舊“越戰越勇”?改變學校背景出身,提高就業競爭力絕對是考研的首要動機。但是對于另外一部分畢業生而言,由于沒有做好就業準備以及為就業“備胎”,或者因暫時不想就業、延遲步入社會而選擇“逃避式考研”的人亦不在少數。沒有做好職場“宮斗”的準備怎么辦?考研!貪戀校園生活的單純美好怎么辦?考研!個人婚戀觀與家長大相徑庭被逼婚怎么辦?考研!然而,“逃避式考研”真的能達到自己“逃避”的目的嗎?而在考研的過程中和讀研之后,這些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因為所有造成“逃避式考研”的根本原因,其實是源于畢業生內心世界的迷茫與惆悵。正是青春期對于未來目標的不確定和不清晰,才會造成最終“走投無路唯有考研”的尷尬結局。
然而,對于這種“青春茫然期”的“考研指向”實在無須苛責。多一分理解更多一份等待,才是靜候“陌上花開緩緩歸”的最佳狀態。畢竟,誰的青春都曾迷茫,我們亦都是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中,磕磕絆絆、亦步亦趨的撥開層層迷霧,才最終有幸與那個堅定自信的自己把酒言歡的。況且,與其在迷茫混亂中步入社會、踏入職場,倒不如利用備戰考研的堅韌時光和讀研的兩年光景,在自我提高中實現自我沉淀,在自我積累中完成自我選擇。再者,就算是考研失敗或者讀研后依舊迷惘也“不叫事兒”,畢竟,“歷經此劫”方知“此路不通”,當頭棒喝也有醍醐灌頂、醒腦清神之“功效”。更甚者,與混沌度日浪費青春相比,考研這一“選項”從本質上實在是“高級多了”。
因此,無論是公眾還是全社會輿論氛圍,面對大學生“逃避式考研”的現象,重要的是給予他們走出這段“青春困境”的正確指引。要允許他們“逃開一下”,允許他們“再準備一會兒”,畢竟,我們都經歷過這段“艱苦的時光”,都是在一次次的自我審視、自我試驗、自我否定與認同之中,得到了重塑和成長。因此,就算是“本領恐慌”在作祟,那么讓畢業生們在歷練與實踐中增強本領、戰勝自我,哪怕是失敗后認清自我,讓他們多一些“青春自主權”,讓青春多一些選項,又有何妨?